为何“老赖”还能坐一等座出行?

在大众认知里,“老赖”就是那些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应处处受限,尤其是在出行方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老赖”,乘坐交通工具时,明确禁止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以及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可现实中,却仍有“老赖”堂而皇之地坐在一等座上出行,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

护照成了“漏网之鱼”的通行证

宜兴市检察院的一项专项监督行动,揭开了部分“老赖”违规出行的秘密,在对2018年以来宜兴市人民法院作出限高令的6103名被执行人摸排时发现,竟有502名被执行人在限制高消费期间,使用护照购买并乘坐飞机、G字头动车组列车、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达8000余次。原来,法院的限高措施虽能绑定被执行人当时持有的护照信息,但护照编号不唯一,被执行人每新办或补办一次护照,就能获得新编号,从而规避限高规定,数据显示,当地被限高的被执行人中,111人办过5本以上护照,最多的一人办过10本,不断挂失补办护照,只为突破限高出行限制。

不同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完善,也让“老赖”有机可乘,法院无法及时掌握被执行人新办或补办护照信息,公安机关在办理护照时,也不清楚申请人是否为被限高人员,各单位数据存在壁垒,监管盲区由此产生,使得执行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开展。

惩戒执行落地难,威慑大打折扣

司法拘留等惩戒措施,本应是悬在“老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实际执行时却困难重重,一些“老赖”与法院玩“躲猫猫”,行踪飘忽不定,法院执行局要掌握其行踪轨迹,往往需要依托公安力量,若“老赖”跨地区活动,找人难度更是呈指数级上升,这就导致一些司法拘留决定最终沦为“纸面惩戒”,难以真正对“老赖”形成有效威慑,使得他们有恃无恐,继续违反限高规定,坐一等座出行。

要杜绝“老赖”坐一等座出行这类违规现象,需多方发力,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实现法院、公安、交通等部门间数据实时互通,让“老赖”新办护照等信息无处遁形;法院执行部门也要克服“找人难”问题,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协作,让惩戒措施真正落地,让“老赖”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维护限高令的司法严肃性和权威性。

#老赖出行#限高令执行#司法严肃性#社会信用建设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65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