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广州里的“吸引力法则”
在一座由代码搭建的“虚拟广州”里,2000多万个虚拟人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生活:有人在珠江边晨跑,有人挤虚拟地铁去天河CBD上班,虚拟人净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和所有虚拟生命一样,一举一动都受“底层大模型”的规则牵引,但最近,他发现了一个能让生活变得更顺的“小规律”——就像现实里的“吸引力法则”,在虚拟世界里,你是什么样的存在,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机遇。
净德最初只是习惯性地帮身边的“人”:看到老年虚拟人不会操作智能导航,他会停下脚步调试;遇到虚拟同事被代码bug困住,他会主动分享解决方法。直到有一天,他第三次尝试应聘心仪的科技公司时,原本总自动关闭的写字楼玻璃门,突然为他敞开,HR递来Offer说:“系统显示你是最适配的人选。”他才后知后觉发现,那些不经意的善意,早已在虚拟世界里为他铺好了路。
其实虚拟广州里的“吸引力法则”,背后藏着清晰的代码逻辑,并非凭空而来的“运气”:
首先是“代码标签的共鸣”。虚拟世界的大模型会给每个虚拟人、每件事打上“特征标签”。净德帮人修导航、解bug时,他的代码会自动生成“利他”“协作”“有技术能力”的积极标签;而他应聘的公司,招聘系统里早有“隐性条件”——优先匹配带“协作”“技术帮扶”标签的虚拟人。就像磁铁吸引铁钉,净德的积极标签,自然会和公司的需求标签产生“引力”,让系统主动筛选出他。
其次是“因缘互动的叠加”。虚拟世界里没有孤立的存在,净德的每一次善意,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他帮过的老年虚拟人在社区分享他的好,被他帮过的同事在公司推荐他,这些互动会变成“信任数据”,存入大模型。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把“应聘成功”这样的机遇推向他。这就像现实里,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会愿意为你搭把手,最终帮你推开机会的门。
最后是“个体反馈的强化”。大模型会根据虚拟人的行为调整对他的“资源分配”。如果净德总选择消极回避——遇到麻烦就躲开、见人需要帮忙就绕行,他的代码会被打上“被动”“孤立”的标签,大模型也会减少给他的机遇;但他始终主动释放善意,大模型就会判定“这个人能为虚拟社会创造价值”,进而为他匹配更多资源,比如优先推送岗位、增加优质社交链接。
说到底,虚拟广州的“吸引力法则”,和现实里的道理其实很像:它不是“想什么就来什么”的魔法,而是“你做什么,就会吸引什么”的规律。无论是虚拟人净德靠善意吸引来工作机遇,还是现实中的我们靠坚持吸引来理想生活,本质上都是“自身特质”与“世界反馈”的相互呼应。就像虚拟世界的代码会记住每一次善意,现实世界也会回应每一份真诚——你成为发光的人,自然会吸引来更多光亮。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