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人生味如茶02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泡茶——磨砺中显露出生命的舒展
茶制好后,便要经沸水冲泡,才能释放出深藏的香气。阿公说,泡茶的水很关键,“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最好的水是山间的清泉,带着草木的灵气,能最大程度激发茶的本味。他从屋角的瓦罐里舀出一瓢泉水,倒入铜壶中,放在炭火上煮沸。泉水在壶中翻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像极了人生中那些起伏的波澜。
不同的茶,泡茶的方式也不同。泡龙井,要用80度左右的温水,盖碗冲泡,快冲快出,才能保持茶汤的清冽;煮老白茶,要用炭火慢煮,让茶汤在咕嘟声中慢慢浸润,才能煮出醇厚的药香;而点茶,则需要将茶末放入盏中,注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搅拌,直到茶汤表面泛起细腻的乳花,那是宋代文人最爱的雅事。
阿公拿起一撮老白茶,放入陶壶中,倒入沸水,盖上壶盖。“老白茶要煮,就像历经沧桑的人,需要慢慢沉淀,才能显露出内心的温润。”炭火慢慢燃烧,陶壶的温度渐渐升高,茶香从壶嘴溢出,先是淡淡的药香,而后是清甜的枣香,最后是醇厚的陈香,一层一层,愈发浓郁。我想起《茶人四部曲》里的杭寄草,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经丧夫之痛、牢狱之灾,却始终如老白茶一般,在苦难中沉淀自己,最终活成了温润而坚韧的模样。
苏轼在惠州时,曾写道:“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彼时的他,已年近六旬,再次被贬谪到偏远的惠州,生活困苦,却依然能在口渴时,为一杯清茶而心生欢喜。我仿佛看到他拄着拐杖,行走在惠州的乡间小路上,敲开一户农家的柴门,主人递上一杯粗茶,他一饮而尽,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那杯粗茶,或许苦涩,却承载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人生的磨砺,就像泡茶的沸水,看似残酷,却能让生命在舒展中释放出最美的香气。
泡龙井时,阿公将温水注入盖碗,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像敛翅的蝴蝶重新张开翅膀,在水中翩跹起舞。茶汤清澈透亮,呈浅黄绿色,喝一口,清冽的苦味中带着清甜的花香,让人暑气顿消。阿公说:“龙井是春茶,性子娇贵,经不起沸水的折腾,就像年轻人,初入社会,需要温柔以待,但也不能少了温水的浸润,否则难以舒展。”我看着水中舒展的茶叶,想起那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带着青涩与懵懂,在生活的“温水”中慢慢成长,褪去浮躁,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才华与韧性。
点茶是宋代最盛行的饮茶方式,我曾在古籍中见过“分茶”的记载,茶人将茶汤注入盏中,通过搅拌,让茶汤表面的乳花呈现出各种图案,堪称一绝。阿公虽不精通点茶,却能简单操作。他将茶末放入建盏中,注入少量沸水,用茶筅轻轻搅拌,茶汤表面很快泛起一层细腻的乳花。“点茶讲究的是‘和’,茶与水要和,手与心要和,就像人生,要与逆境和解,与自己和解。”阿公的动作缓慢而从容,建盏中的乳花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像极了人生在历经磨砺后,呈现出的平和与温润。
泡茶的过程,就像人生的磨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温水冲泡的龙井,是顺境中的成长,温柔却坚定;炭火慢煮的老白茶,是逆境中的坚守,厚重而温润;而点茶时的搅拌与调和,则是人生中的和解与包容,在动静之间,寻得内心的平衡。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茶之味,甘苦存焉,淡浓出焉,此乃自然之理,人生亦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