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可以称之为深度工作呢?深度工作其实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的专注职业活动,它要求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手头的任务中,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被复制。但是,如今的知识工作者却由于网络工具的兴起渐渐失去了这项能力。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试想一下,我们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呼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创造出价值了吗?
那么,如何能够摒弃浮浅,走进深度工作呢?
准则1:工作要深入。我们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最终疲劳。我们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这些惯例可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提早一个小时去办公室开始深度工作;或是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比如喝一杯咖啡或者断掉网络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另外,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30分钟写出500字的任务指标等等。如果没有这种规则和程序,你的头脑就会不断地评估自己是否在深度工作,会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浪费。
准则2:拥抱无聊。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等结账的5分钟里或者只是在电梯里的3分钟里,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或者抖音来解救自己。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各种短暂的刺激,而让它不再胜任深度工作,比如微博,会让用户在很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话题之间不断跳跃,训练用户不断切换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便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从而可能导致用户丧失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我们已经讲了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何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样远离社交媒体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老师,一个受下属尊敬的领导或者一个科研能力强大的教研人员。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社交媒体,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我们的目标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这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会很有趣,但其实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相比,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准则4:摒弃浮浅。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浮浅工作是难免的,比如简单地回复邮件、预约会议或者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我们能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首先,我们可以对工作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将那些需要高度专注和深度思考的任务放在前面,优先处理。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最有精力和注意力的时候处理最重要的任务。
其次,对于一些类似的、可以批量处理的浮浅工作,我们可以尝试将它们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例如,设定每天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专门用于回复邮件和处理日常事务,而在其他时间段则专注于深度工作。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63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