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摘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也有好几个学生看过它。现在,这本书应该在我之前任教的班级里某个学生的书柜里。因为离开的时候,我赠予班级里四十位学生每人一本书,其中就有这一本。
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能很认真地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今天偶然看到它的拆书稿,分享给大家!

0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作者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伟大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自幼失明失聪,却在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逐渐学习各种知识,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最后创作出了一系列著作,并终生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的事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的是海伦在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她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暴躁,发脾气、扔东西。她感觉生活里是没有爱的,她是多么希望重新得到光明。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海伦对生活又充满希望与激情。她在学习中,由于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她学习了说话、写作。她的这份努力最终得到回报,考上了梦想上的大学。
这是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作者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的一生。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的一切。
1
张开心灵的眼睛,点亮心中的烛火
海伦说:“虽然她只拥有了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但是仍可以清晰地记得宽广的绿色家园,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木、争奇斗艳的鲜花,所有这些一点一滴铭记在心中。”
1.1童年的记忆:是没有光,没有声音的黑暗世界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出生在美国的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在她出生只有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一场病导致失明,失聪,失语,她变成了一个既盲,又聋哑的女孩。这种不幸,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在她的记忆里,生病后的几个月,她坐在母亲的膝上,拉紧母亲的裙摆,跟着母亲忙里忙外。渐渐地,她可以用手去摸索东西,来分辨它们的用途。或是揣摩别人的动作、表情,她渴望与别人交流。于是也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像“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等。
记得有一次,家里有重要的客人来访,她从门的启闭,知道了客人的到来。于是,趁着家人不注意,跑到母亲的房间,学着母亲在镜前梳妆的样子,往头上抹油,在脸上擦粉,把面巾用发夹固定在头发上,让面纱下垂,轻盖在脸上。然后,又找了一件宽大的裙子穿上,完成一身可笑的打扮后,下楼帮忙接等客人。
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了。她也注意到身边的亲人在与他人交谈时是用嘴巴在交谈,而不是像她那样比划着。因此,她常站在谈话者之间,摸他们的嘴巴。可是,仍无法明白他们说话的意思。于是,她疯狂地摆四肢,蠕动嘴唇,企图与他们交谈,但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海伦很生气,大发脾气,又踢又撕叫,直到自己筋疲力尽。
海伦说:“童年的记忆都是片断零碎的,一想起那个没有光、没有声音的黑暗世界,这些影像就会更清浮现在心头。”
1.2再塑生命的人:帮我重启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愿望更加强烈。那几种单调的手势已经应敷不了她,每次手语别人无法理解时,她就大发脾气。仿佛看见许多的魔爪在紧紧地抓她,怎么拼命地挣脱都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闹,在地上打滚、吼叫,直到精疲力尽。
直到父亲告诉她一个愉快的消息:帮她找到了老师。就这样,她从内心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
海伦觉得,老师安妮.莎莉文到她家来的第一天,就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天。那一天,海伦只有6岁9个月。
那天下午的阳光照射到她仰着的脸上,她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她不知道未来会了生什么奇迹,只知道当时,她已经经历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她在心底无声的呐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也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海伦身上。
1.3了解“爱”的含义:爱是摸不着的,但是却能感到爱带来的甜蜜
“爱”对于一个听觉和视觉都丧失的女孩来说,是无法从中探个究竟。
一天的早晨,海伦第一次问起“爱”的意思。这对于当时识字还不多的海伦来说,这个字对她来说很感兴趣。
“爱是什么?”海伦问。
莎莉文老师搂着她,用手指着海伦的心说:“爱在这里。”
这是海伦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其它的她几乎不懂。
这时太阳正好照在她们身上。“爱是不是太阳?”海伦问。
对于海伦来讲,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但莎莉文老师摇了摇头,海伦很困惑,觉得奇怪,为什么老师不直接告诉她什么是爱呢?
时间过了一两天,这时海伦在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按次序串起来,但总是弄错。莎莉文老师在一旁耐心地纠正错误。在她发现错后,她心想着,要怎样才能串好珠子。莎莉文老师碰了碰海伦的额头,使劲地拼写着“想”这个字。
这时,海伦突然明白,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也是海伦第一次领悟到这么抽象的概念。
这天,天空乌云密布,太阳突破云层,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海伦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
老师似乎看出了她的不解,解释道:“你摸不到的云彩,但是你能感受到雨水。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乐了。”
刹那间,海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她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2
人生不是都一帆风顺的,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信心就会有希望
海伦说:忘我就是快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2.1插上语言的翅膀:终于学会说话
1890年春天,海伦开始学习讲话了。从一开始拼出一两个字母,到后来能拼写一个个字。这是夜以继日地苦练的结果,当她说出第一字的时,就像电流一样通遍全身,是惊喜若狂的感觉。
最初,她的语言只有身边最亲近的朋友能听懂。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反复练习发准每一个音,练习各种音的自由结合。一直到现在,老师还是不断地纠正她不正确的发音。
为了能把音发准,常常一练就是好几小时。失败和疲劳也常常将她绊倒,但是一想到自己能说话了,爱她的人能看到她的进步了,她就有勇气了。
海伦常常欣喜若狂地在心里反复念叨:“我现在不是哑巴了。”
一想到以后能跟别人交谈了,不是去比划,而是用嘴巴讲,那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呀。
2.2剑桥学校求学:一条通往哈佛大学的捷径之路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哈佛大学,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地方。而海伦,一个盲、聋哑人居然有这般勇气,但是她确实做到了。
“将来要进大学,而且是哈佛大学”。海伦与身边的朋友说这句话时,朋友都惊呆了。哈佛大学入学考试是出了名的难,大家都劝阻。
但是,上大学是海伦心中根深蒂固的念头与愿望。她不顾朋友们的反对,就想跟正常的女孩子们一争高低。她决定进入剑桥中学,因为,这是通往哈佛大学的一条捷径。
在这里,老师们没有教育聋哑孩子的经验,要听懂老师的说话,只能摸她们的嘴唇。她的一年级里所学的科目,是她从未专心去学习过的课程。但是英语在莎莉文老师辅导下进步很大。
不过,莎莉文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书本内容都读到,也没办法把课本改成凸字版,方便她使用。
在这一年学习里,她的所有科目老师都付出了无限的耐心来帮助她。海伦知道,虽然每个人都这么仁慈地给予她帮助。可是,能使辛苦的工作变成快乐的却只有她一个人。
她学习了数学、拉丁语语法、德语,并且阅读了很多文学书与政治著作。
在剑桥中学,这是她一生头一次享受到与同龄那些正常的女孩生活在一起的情趣。她们一起做游戏、打闹、携手漫步、讨论功课。这些女孩学会了手语,彼此之间的交流,已经不需要莎莉文老师从中的翻译了。
3
青春的光辉是如此灿烂,令人不敢直视
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我们地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位为某种人,于是,自己便好了那种人。
3.1实现了梦想的大学:就算前方有许多障碍,也要决心去克服它
为了考上大学,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在1900年大学梦实现了。
这一天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对海伦而言,这一天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多少年来一直期盼着,体内一股抑制不住的力量,比亲友的鞭策更强大,比内心的渴望更强烈。就这样,大学生活,在她面前,为她敞开美丽而光明的新世界。
可是不久,她发现大学并非所想象地浪漫。自己许多幼时无知的梦想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美丽动人了。让她感觉最深的是没有时间来沉思,自我反省。在这之前,她常常独自静坐,聆听心灵深处发出的美妙音乐。可现在,进大学似乎仅仅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思考。
她常怀疑自己如何去克服大学后的种种具体困难的。在教室里,独自一人,教授好像遥不可及。莎莉文老师尽可能将教授讲的内容拼写在她的手上,她的手通常是忙于听课,无法记笔记。每次都是赶回家后,才把脑子里记住的,赶快抄下来。
可在大学中最恐怖的要算各种各样的考试,海伦也顺利通过了许多次。经常在考试前几天拼命地往脑子里塞各种神秘的公式和无法消化的年代资料,犹如强行咽下那些无法入口的食物。
最后,可怕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如果看了试卷以后,觉得有备无患,并能把你学到的东西呼之即出,那这就是幸运儿。但常常是,你的军号吹得多响也无人听见,记忆和精确的分辨能力在最需要它们的时候,偏偏不知去向。脑子装的东西,在这紧要关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四年的大学生活稍纵即逝,终于要毕业了。当司仪念到海伦的名字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少女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所有的课程,并且在英国文学这门课上表现更为杰出,博得了师长、同学的赞誉。
3.2走出黑暗与寂静: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1926年冬,海伦来到华盛顿演讲旅行,当时正逢国会中通过了有关拨款筹建国立盲人图书馆以及出版书籍的提案。她听到此喜讯信心大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次演讲中,她得到了白宫总统的支持及市民的高呼,募捐非常成功。
海伦后来说:“如果说她做的事是有价值的话,但这些并非是她一个人的才能。应归功于发生在我身上那些不平常的事情。”
就拿莎莉文老师来讲,老师从小就视力很差,只身远离她的朋友,来到这个小村落担任家庭教师,这种勇气不得不说在生命里某种力量在支配着。老师为了她不辞辛劳,且成了她与这个世界最初也最重要的桥梁。
海伦认为,莎莉文老师如果有这个心,她可以轻易地成为妇女运动的领导人物,或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可老师宁愿把一生的精力花在你她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身上,并鼓舞着海伦服务社会人群的心志。
最后,海伦想要说:“虽然眼前一片黑暗,但因为老师带给我的爱心与希望,使我踏入思想的光明世界。也许我的四周是一堵厚厚的墙,隔绝了我与外界的沟通的道路,但在围墙内的世界却种满了美丽的花草树木,仍然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妙。”
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说:“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的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也是顽强的,有时生命总能给我们惊喜,以至于我们认为命运里的奇迹将要发生。
而在我们许多的故事当中,命运已注定主人公通常在最后一分钟,由于遭遇好运而得到拯救,然而他的价值观念却几乎总是改变了。更加领悟了生命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的意义。
我们也常常看到,那些活着或者曾经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们,对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赋予了一种醇美香甜之感。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自然。知道有一天我们必须死去,但总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也几乎意识不到对生活的懒洋洋的态度。
海伦是多么渴望看到世上所有的东西。她想用眼睛看到世界上那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景象。
她想,假如有“怎样使用你的眼睛”这门必修课程。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她要将尽可能看看在她黑暗的岁月里那些最珍贵的东西。
如果真有某种奇迹,睁眼看三天,紧跟着回到黑暗中,她将会把这段时间为成三部分:
第一天,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她首先会长久地凝视亲爱的老师莎莉文老师的面宠,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老师就来到她面前,为她打开了这个世界。她要把将她的面孔珍藏在记忆里,希望从她眼里看到老师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老师流露对全人类的同情。这一天,将会忙碌的一天。她要将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看上一遍,要将他们的内在美都铭刻在心中。
当黄昏降临,她将凭借光明看见外物而感到喜悦,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人类天才创造了灯光,来延伸人们的视力。海伦将在这一个有视觉得夜晚睡不着,心中充满对这一天的回忆。
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这一天,她将向全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上一眼。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在要重见光明的第二晚,在剧院或是影院度过。亲眼看看哈姆雷特的迷人风采,注视着哈姆雷特的每一个动作。所以,在这假想的第二晚,整晚都要欣赏戏剧文学。
第三天,要在现实世界里,从事的每一天的事中度过平凡的一天。先从家出发,那个小而安静的郊区。环绕着绿色草坪、树木和鲜花,到处充满幸福与快乐的声音。看着这高楼大厦、繁华的街角,是那般壮丽,亲切。在有视觉的第三天即将要结束,或许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但是,还是再去看一场热闹而有趣的戏剧,好领略一下人类心灵中的谐音。午夜,也是永久的黑夜将再次迫近。在这短短的三天里,不能看到想看到的一切。只有在黑暗再次来临之时,才感到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见到。然而,内心是充满甜蜜的回忆的。
海伦的三天重见光明,她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趣。三天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常来说,只有七十二小时。能办成的事却是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海伦来说,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是多么满足与快乐。
5
写在最后
这就是海伦她的一生,尽管她的命运如此曲折。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努力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她用豁达的人生态度,乐观地面对一切。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伦,是那样的坚强与执着。她用她真实的一生告诉我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不要逃避,这样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不知道你有没榜样?像海伦这样的榜样,相信你会说,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了。榜样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作为人生的目标。不用像海伦那样学会五个国家的语言,也不用考入哈佛大学。只要努力过,只要没有让身边的亲人失望,就是最棒的!
共有 0 条评论